william威廉亚洲官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细则 |
郭笑鸽 2023-11-14 20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作用。为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书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主要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第二条 工作内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第二章 组织结构 第三条 在校学生处建设指导下,书院安排专人负责全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工作。各班设置一名心理委员,协助各带班辅导员组织开展班级心理健康工作。 第四条 班级心理委员负责关注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定期将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向辅导员进行汇报。 第五条各班心理委员应积极响应书院学生自管会组织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负责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群众性工作,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第三章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服务对象 第六条 对存在下列因素之一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特别关注对象: 1、在心理健康测评中查出的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不平衡以及极端倾向的学生。 2、遭遇突然打击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1)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伤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失业、家庭暴力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2)身体发生严重疾病(如肝炎、肺结核及难以治愈的疾病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遭遇性危机(性危害、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4)感情受挫(失恋、单相思情绪失控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受辱、受惊吓后出现的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6)与他人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被多人排斥、受到歧视、误解等)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学习压力大并有严重困难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第一次出现不及格科目的优秀生、需要重修多门功课的学生、即将受到处分的学生、不能正常毕业的学生等; 4、性格内向、自卑感强且经济特别困难,受到歧视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5、有严重心理疾病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等疾病的学生; 6、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出现严重不适应而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7、具有人格障碍而使身心严重受挫,以至不善于交谈,自我封闭;其表现有:偏执型、反社会型、强迫型、分裂型及戏剧型等人格; 8、情绪低落、抑郁、不与家人或朋友交往者; 9、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感到自己无能,看不到“出路”的学生; 10、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或其它可能对自身、他人、社会造成危害的学生; 11、对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 (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式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死亡念头的人; (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异常者; (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躁、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饮食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 第四章 全员教育 第七条 开展新生讲座与普查,对刚入学的新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第八条 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心理需求,有计划、有体系地开展主题讲座及大型系列讲座。 第九条 定期对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其心理问题鉴别能力及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广泛开展群众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墙报、网络、讲座、心理知识宣传月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第五章 早期预警 第十条 建立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1、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关注全班同学的心理状况,对班上学生的心理状况每周向辅导员汇报一次。 2、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之中并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每周向辅导员了解所带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变化情况。 4、发现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上报学生处及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